Thursday, July 28, 2011

試讀:《花語》

花語從小時候到青少年時期,換過一家又一家的寄養家庭,這樣的孩子在一般人的眼中會被如何定位?不斷更換的寄養家庭或許成了最好的說明,這樣的孩子天生就是憤世嫉俗,不願與人親近,孤僻、叛逆……,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花語》從維多利亞十八歲離開孤兒院開始,小說中交錯敘述的是九歲時候的維多利亞,雖然相隔九年的時間,但維多利亞只是在不同的寄養家庭與孤兒院中渡過,人生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就算滿了十八歲成為成年人,被送到收容所開始新的人生,需要靠自己來養活自己,她仍然逃避著一切,只是隨著自我的意識,沉浸在植物的世界裡,彷彿只有花朵才是她的救贖。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才發現,原來維多利亞曾經有機會成為一個正常的孩子,成為母親的女兒,受到寵愛,受到尊重,這是維多利亞與伊莉莎白的故事,伊莉莎白不同於其他寄養家庭的母親,她全心全意的愛著維多利亞,逐漸開啟了她的心房,並且透過花的言語,教給了維多利亞畢生受用的知識,而維多利亞天生就是箇中好手,很快的就學會了伊莉莎白的看家本領,這對差點就成了母女的女人與女孩,就這樣展開了一段深深感動人的故事。

對於從小缺乏關愛的孩子而言,愛與佔有恐怕難以分辨,猜疑、嫉妒往往也伴隨而來,不易獲得的愛往往導致私心的佔有,於是維多利亞暗中做了許多破壞的行為,伊莉莎白雖然要她改過,卻少有嚴厲的指責,依舊不斷的包容,疼惜維多利亞一路走來的遭遇,而小小的維多利亞不懂得伊莉莎白自己也有自己的煩惱,終於在失去兩人取得母女關係的機會之後,發生了無可挽回的憾事。

做錯了事情的遺憾,一直伴隨著維多利亞長大,離開孤兒院之後,維多利亞終究還是靠著對花朵的天賦開始了一番新的人生,當她逐漸步向新生活的同時,卻遇見了不該見到的人,從抗拒到接受,《花語》描述著維多利亞的心情起伏,那是一段艱辛而漫長的道路,在作者的筆下,幾乎讓人感同身受一般,隨著維多利亞歡笑,也隨著她一起哀傷。

人生在世,誰不想成為母親的好女兒,女兒的好媽媽,先生的好妻子,但究竟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算是一個不容易的課題,對於如同維多利亞一般,從小失去親情的孩子而言,恐怕是更高難度的挑戰,儘管在《花語》之中,有許多的時間維多利亞是擁有著負面情緒的,但同時間,我們也感受到來自不同來源的正向力量,無論是關心她的雷娜塔與魯賓娜媽媽,永遠平靜卻守護著她的葛倫,還有帶來最多希望的海柔,都充滿著體諒與希望,而在維多利亞與伊莉莎白從九歲到成長後的互動中,更徹底的讓我們瞭解,人與人之間隔閡最需要的就是寬容,體諒與互動,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千萬不要因為性別的關係,或是因為對花朵不熟悉而排斥《花語》這本書,人生最美的成長經驗,歷經傷痛後長大成熟的過程,都在凡妮莎.笛芬堡的《花語》中,娓娓道來,讓人感動不已。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花語
作者:凡妮莎.笛芬堡 (Vanessa Diffenbaugh)
譯者:謝佩妏

博客來網址

No comments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