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09, 2019

試讀:《慍怒》

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一直到1995年才廢除了禁止離婚的法律,可想而知,在一九四零年代的愛爾蘭,今日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種種事實,在這個國家中都是不可觸碰的禁忌。十六歲的歌根未婚懷孕被母親發現,沒有任何遲疑,隔天在教堂的彌撒儀式中,神父毫不保留的羞辱她,將她視為全村人的恥辱,當場將她驅逐出成長的所在,而理當與她最親近的家人則是冷眼旁觀,任憑她被驅趕,就這樣帶著簡單的行李離開家門,從此踏上另一段人生旅程。

儘管歌根來到都柏林重新開始,卻無法帶著孩子一起生活,於是她將孩子託付給修女,替孩子找到領養的家庭,西羅爾被一對古怪的夫妻收養,養父母在物質上從未虧待他,卻在成長過程中與他格格不入,七歲時西羅爾第一次遇到同年齡的朱利安,一個首度出現在他生命中的朋友,也因此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向,試著去找尋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如同前述,在當時的愛爾蘭,教會的權力驚人,同性戀根本無法見容於當時社會,西羅爾只能一直壓抑自己的情感,《慍怒》
作者約翰‧波恩的文筆絕對動人,但西羅爾一生的經歷才是撐起整個故事的關鍵,讀者隨著約翰‧波恩的文字感受西羅爾的情緒,從得知自己的性向開始,他壓抑、渴望、嫉妒,他因為不敢吐露真相而憂鬱、慌亂,因為逃離而愧咎、不安,因為遇到對的人而喜悅,因為身份不容於社會而失去伴侶,讓他懊惱、憤怒卻又莫可奈何,那是真實而深刻的經歷,有血有肉的人生,也因此《慍怒》的故事更加另人著迷,身而為人,為何要因為與生俱來的天性而受到排擠、歧視,甚至受到傷害,連生命都無法得到保障?

約翰‧波恩看似輕描淡寫西羅爾的人生,卻讓人無法不隨著西羅爾的喜怒哀樂轉換著情緒,儘管約翰‧波恩經常讓時間跳轉,有些事沒有描述,卻比詳細的敘述更令人動容,沒有提到隻字片語,我們就已感受到西羅爾失去伴侶的傷痛與悲傷,儘管不如意總是存在,西羅爾卻總能以輕鬆的態度面對外在,或許那也是身為不容於外界的身分下,不得不養成的,隱藏自己,或是保護自己的方式吧。

從逃離家鄉到遠走美國,再回到故鄉,《慍怒》寫的不僅是西羅爾一生的故事,更是對愛爾蘭,甚至整個西方世界轉變的敘述,西羅爾的人生遭遇許多刻骨的痛,但人的韌性就是如此強烈,終究讓他等到不需要再躲躲藏藏的一天,不知道如果時間重新來過,西羅爾會不會選擇真實的面對自己。2015年愛爾蘭成為世界上第19個同婚合法的國家,參議員大衛諾利斯受訪時提到「對我來說有點遲了。我花了這麼多時間把船推下水,但是自己卻沒有跳上船。如今船已經離港在海上運行,不過看著心情也好。」,道盡身在其中者的心情。

我喜歡約翰‧波恩用如此正面的態度書寫這個故事,儘管西羅爾的人生起伏波折,卻沒有太多難堪艱苦的描述,反而透過幽默與自我解嘲的方式來看待人生,而且終究等到某種圓滿,人生所求不多,約翰‧波恩這個故事橫跨兩代六十年的記憶,闡述了人類為了追求無所拘束的愛而勇敢的行動與付出,西羅爾的故事也是約翰‧波恩的故事,願無數與他們有著同樣性向的人們都能不必再經歷如此遭遇,能隨心追求自己的幸福。

出版社:凱特文化
書名:慍怒
作者:約翰‧波恩 (John Boyne)
譯者:李昕彥

博客來網址

No comments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