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巴西來的男孩
有時候閱讀的樂趣不在故事本身,而在與書本有關的意外。
在書店看到「巴西來的男孩」時,封面簡單的紅白線條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才發現那紅白線條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圖騰),封底詹宏志先生的介紹瞄一眼,就決定把它帶回家,算是衝動型的購買,一翻開才知道,這是1976年的作品,這是意外之一,繼續往下看,作者Ira Levin原來也是個名作家,有許多小說還改編為電影,年代久遠的不提,較近期的作品有1993年的「銀色獵物」、2004年的「超完美嬌妻」,這是意外之二,有了這些原本預期閱讀之外的意外,也算是為這本書的閱讀未開始就增加了許多期待。
對了,「巴西來的男孩」則是在1978年改編為電影。
故事講的是1960年代,一群死忠德國納粹黨人心底還是存著復興亞利安民族的想法,於是由門格勒醫生主持,他們一步步的仔細計畫,小心執行這個需時數十年的大行動,到了1974年,計畫到了某個關鍵的時間點,於是他們派出殺手執行任務,以便讓整個計畫符合原本的規劃進行,偏偏「戰時罪犯資料中心」的主持人賴柏曼意外的獲得了這個消息,雖然不清楚到底這些納粹在玩什麼花樣,但是總是有陰謀存在,於是賴柏曼拼了命想要解開這個謎團,一方面納粹黨人也知道了任務被發現,門格勒醫生繼續堅持貫徹下去的聲音與反對的聲音形成了對抗,反對派招回了所有殺手,想儘快淡化這件事情,但是基本教義派的狂熱份子門格勒醫生怎能善罷甘休,他決定不達目標絕不停止。
這個故事雖然寫在32年前,但是讀來完全沒有跟不上時代腳步的感覺,故事的主題是以「複製人」為主軸,雖然一直到現在複製人的爭議仍然沒有定論,拿著複製人為題材的小說、電影也從沒斷過,但把時間倒回32年,真是佩服作者能在這麼早之前就有這樣的創意,而一般的故事,多是利用複製技術來建立無意識的恐怖軍團,想要毀滅敵人,這本書則是利用無性繁殖的技術,想要複製出一個偉大領袖的複製品,又為了確保這些複製的「巴西來的男孩」能具有與希特勒一樣的特質,於是他們苦心安排類似的家庭、生長環境,甚至是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期望經由這樣的培養,能增加「培育」出偉大帝國的繼承人的機率,光是看到這與眾不同,發想於30多年前的創意,就能引人深入閱讀的動機。
這樣的培養能不能養成具有希特勒特質的接班人,故事中沒有特別著墨,但點到為止的交代了部份,而把這個恐怕無人能解的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厚達399頁的小說讀來卻一點也拖泥帶水,就如同詹宏志先生在導讀中提到的,「西方人說,好的大眾小說是page-turner」,拿到這本書,相信你只會忍不住一頁一頁不停翻過去,不一口氣讀完不肯善罷甘休。
8 comments :
為什麼要為複製人取名為"巴西來的男孩"呢?有特別的原由嗎?
to ruth:倒沒有特別的理由,只是納粹餘黨躲到巴西,在巴西造人,由巴西出口。
noted.我還想說背景在德國卻叫巴西男孩
我想太多了
to ruth:有推理和偵探的潛力。
也許跟當年有許多納粹餘黨把中南美洲當藏身地有關
to 獨小編:德國唸書要研究納粹歷史嗎?這些歷史我倒真的不清楚。
劇透疑問
最後398.399頁的小男孩是哪個已暗殺對象的兒子?在書中出現還是沒有?
我忘光了耶, 回家翻看看 (書塞哪裡去了啊 X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