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寵愛珍娜》
如果,你是珍娜的父母,你會如何寵愛她?如果,生死之際來臨,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留住她?
珍娜,17歲,依靠營養品維生,喜歡歷史,擁有完美過人的記憶,背得出《湖濱散記》每一段文字,看似完美無暇,造物者的恩寵,卻有一段不為人知,甚至自己也不清楚的秘密,只能隱姓埋名,從波士頓搬到加州,與母親和外婆隱居似的住在偏僻的農舍中。
原來女孩因為車禍導致嚴重創傷,全身僅存完好的部份所剩不多,但父母不忍放手,於是藉由新科技延續了珍娜的生命,備份了珍娜僅存的記憶,而故事就從珍娜醒來,一段新的人生開始。
珍娜的倖存是在不合法的情況下發生,擔心東窗事發的父母緊緊看護著她,連萬一出事的逃亡計畫都準備好了,希望重新獲得的女孩可以再次受到父母的寵愛。但雖然是由僅剩的些許記憶拼湊而來,人類奇妙的學習能力逐漸讓珍娜恢復儲存在記憶深處裡的種種記憶,當真相逐漸攤開,過去的一切重新回到眼前,當她對於自己的新生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父母能否再把她保護在籠中,如同以往一般,卻是誰也無法預料。
故事裡藉由珍娜從小到大父母替她留下的錄影紀錄讓她恢復記憶,另一方面也刻畫出珍娜是多麼受到恩寵的女孩,從小到大一舉一動都是目光焦點,曾經為人父母者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驗,每個小孩都是父母心頭一塊肉,當抉擇的時候到來,如何決定勢必成為為人父母難解的難題。
再生人的故事,總是環繞著理性與情感打轉,天生而來的人性與人工所創造的物性之間的拉鋸,總是故事裡道德監督單位所要插手的議題,如果把這樣的想像移到你我所在的今日,答案又是如何?這樣的干涉是否有必要,換個角度來看,或許只是我們的領悟不夠,於是,一個官方訂定的百分比就可以決定生死,一個人自然生成的部份比率高低真能左右人性?人腦毀壞大半就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當身邊有著因為某些狀況而導致無法思考的植物人,我們不也是一樣盡心盡力的照顧著,希望他們能安好,那就算是僅有部份的記憶,僅有部份的思考能力留存,又怎能認定這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不能存活在世上呢?
小說的結局如何並不重要,畢竟那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回頭來看,不論是父母與珍娜的關係,或是任何人類與自己親近的親人之間,不捨的情緒一定存在,科學的進步或許對倫理道德有所衝擊,但永恆不滅的是人性,在我認為,再生人的技術沒有對錯,因為所有的一切基於人性,基於愛。
出版社:印刻
書名:寵愛珍娜
作者:瑪麗‧皮爾森(Mary E. Pearson)
譯者:李淑珺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