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01, 2010

電影:一首Punk歌救地球 Fish Story

fish-story布魯斯威利的電影「世界末日」中,為了朝向地球而來的隕石,一組精於鑽孔的油井工人臨危受命被派到隕石的中心引爆核彈,果然是美式硬碰硬的解決方法。而「一首Punk歌救地球」中,一樣是隕石來襲,只是在伊阪幸太郎那天馬行空的想像裡,早在30多年前的一個偶發事件,就已經埋下了多年以後突發事件的「解藥」,一樣的世界末日,一樣派出一組人馬上太空,只是相較之下,伊阪的創意不得不讓人佩服,比起老布有意思多了。

書架上的《Fish Story》一直還沒空看,趁著最近比較有閒把電影先看完了,雖然隱約知道故事的情節是個因為一首歌拯救地球的故事(廢話,連片名都交待清楚了),不過沒真的把情節弄清楚才看電影,倒是完全享受電影帶來的未知與趣味。一段段情節出現,隱約覺得之間有些關聯,卻又不敢斬釘截鐵替不同的人物間拉上連結線,畢竟整個年代跨越三十年,要把這之間的關係整理出頭緒還真不容易,於是乾脆放棄,隨著電影情節慢慢融入,倒也別有一番滋味。

Fish Story像是一部Punk 版的蝴蝶效應,多年前一首不成名的歌曲,卻造成一連串的影響,少了任何一段都不行,每一段人物的戲份都很重要,果然看得過癮,不知道是原著的功力還是導演的功力,如果不刻意去尋找人物之間的關聯,所有的真相幾乎是在最後一分鐘那快速閃過的一個個畫面才揭開謎底,醞釀了整部片長的情緒瞬間引爆,那一層層的因果相連瞬間揭曉,一整個讓人熱血啊。

一本陰錯陽差而誕生的小冊子《Fish Story》,促成了一首歌曲的誕生,而這首失控狀態下錄製的歌曲,又帶給少數聽到的聽眾什麼樣的感受,穿鑿附會的傳說,帶來的是恐懼害怕,還是其他的生理反應?如果沒有了這首歌在那個恰好的時間點播放,世界是否會就此改變,數十年後人類恐怕只有毀滅一途了。

我喜歡那重重疊疊的關係,彷彿生來就被賦予作為拯救地球那大機器中一顆小螺絲釘那種痛快的感覺,喜歡伊阪那與眾不同的視野,把這一切理所當然的串在一起,發揮驚人的影響力,誰知道自己那一點點微薄的力量,不會是改變世界的那不容忽視的關鍵呢?

看完電影只想趕快找個時間享受原著的樂趣,當然,還有架上那一疊放了好久還沒空消化的伊阪作品啊。

IMDB

No comments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