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6

試讀:《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

平凡中見偉大,從《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中,我們見到了最平凡不過的一家人,卻也在這平凡之中,看見動人的親情,不撓的毅力,與永遠的承諾,面對生命的挑戰,儘管孤單,儘管寂寞,仍然堅定的走過三十多年,文字不帶情緒起伏,平靜地訴說著一個故事,卻字字感動人心。

《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作者是這個故事裡的第三代,舅舅阿成原本是個前途看好的青年,卻因為家庭經濟因素放棄升學而就業,對於個性老實的阿成而言,穩定的工作,溫暖的家庭就是人生的目標,殊不知一場感情的變故徹底擊敗了他,失意之下阿成得到思覺失調症,即使在今日仍有許多人對於精神方面的疾病有許多不了解,更何況在一九六零年代,「精神病院」代表的是一種距離,是用不人性的方式囚禁人們的地方,是人們畏懼的所在,於是母親選擇了求助於非正統的療法,只是這不僅無法挽回阿成的精神狀態,更錯過治療的大好時機。

於是阿成成了無法根治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他的情況時好時壞,平靜度日時一如常人,若是受到外在刺激等因素影響,很可能就此發作,正常時他總是一個人靜靜的看報、抽菸,一個人出門散步,安靜而不影響他人,妹妹替他在外面找到一個清掃的工作,工作也能穩定他的情緒,掃地的窣窣聲成了一種意象,代表著阿成從不輕易向命運屈服,日復一日為了自己的尊嚴而努力工作著,也象徵著阿成腦海裡揮之不去的聲音,聲音統治著他,支配著他,讓他永遠不能擺脫這種現象,聲音有時存在,或許有時消失,但那並非阿成所能控制,無論如何,外來的力量就是潛伏在那裏,隨時伺機而動,隨時控制著患者的精神狀態,儘管無奈,也只能任它自由來去。

外婆無力照顧舅舅,母親一肩承擔起照顧兄長的責任,即使成家也從未改變,家人承受的是對於患者健康狀態的憂慮,對外界誤解眼光的壓力,照顧的日子不曾有過假期,床頭有著夜半時分緊急連絡的電話,面對難以承受的壓力時就靠止痛藥來讓自己撐下去,那是多麼力有未逮,多麼不堪的日子,而這樣的人生不是一周,不是一個月,不是一年,一旦開始就只有遙遠未知的終點,非得走到最後一刻才能知道抵達終點,究竟要有多濃厚的情感,多強大的意志力才得以支持下去,那堅忍的毅力,無私的奉獻令人動容。

多數人對於精神疾病的了解有限,對於照顧病患者的心路歷程更形陌生,《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真實的呈現這漫漫長路上的點點滴滴,讓人一窺陪伴精神病患者所要承受的責任與壓力,無止境的考驗與折磨,同時間又要維持尊嚴去面對外界,那種韌性與勇氣,若沒有深厚的感情與愛為動力,實在難以想像。

錯誤的選擇造成兒子無法如同常人一般的遺憾,也拖累女兒一輩子的幸福,一路走來不知道外婆的心底有多少悔恨?背負著照顧哥哥的承諾,無論如何都將阿成擺在第一位,又要兼顧著自己的家庭與人生,母親的人生縱有遺憾抱怨,也少見於外在情緒;阿成踽踽獨行,當神智清明足以面對世界時,又是如何看待因為不理解而無情對待自己的外界?只是無論如何,不管路途有多艱難,人生都得鼓足勇氣往前才能繼續下去,於是他們共同攜手,走過這一段及孤寂的歲月,藉由作者忠實地描述,那些情緒無聲的滲透你我心底,令人留下難以抹去的深刻印象。

人的潛力難以想像,面對困難挫折,總是自然的堅強起來,跨過一個又一個阻礙,即使跌倒,也會再度爬起來,心底的傷再痛,依舊能堅持度過,那不是不傷心,不是不在乎,而是藉由愛而來,源源不斷的勇氣帶來的動力,《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讓我們學會勿以表面來作為評斷的標準,試著理解、包容周遭的一切,體貼、關懷他人,那是我們能做到的,也是我們所應該做的。

出版社:日月文化 大好書屋
書名: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愛,讓我們學會勇氣和奉獻
作者:林瑞玲
譯者:黃意然

博客來網址

No comments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