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08, 2016

試讀:《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

我還是想你,媽媽》透過101篇孩子的眼睛來看戰爭,而《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則是以女性的角度來敘述真相,不同於前兩部作品,《鋅皮娃娃兵》談的是1979到1989年間,蘇俄出兵阿富汗的戰爭故事,並且以另一種型態來聆聽戰爭中的聲音。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教授劉心華在《鋅皮娃娃兵》中寫了一篇詳盡的導讀「亞歷塞維奇的口述紀實文學—聆觀世人的心聲與風塵」,不管是否讀過亞歷塞維奇其他作品,建議讀者務必仔細的閱讀這一篇導讀,導讀中所提到的重點大致歸納如下,亞歷塞維奇不以故事性的方式來寫作,作品也非報導文學路線,這樣透過口述而來的紀實文學體裁有了一種新的呈現,但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在作品中所處的地位是存在而又不妄加判斷;小人物的訪談是一種個人情緒的表達,或許會失之平衡,此時作者就扮演著調和的角色,讓個人的、片斷的敘述有了整合及一致性,從而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一的效果及影響;作者並非只是忠實完整的紀錄者,而是經過咀嚼消化之後,與講述者共同回顧殘酷的過去,感受到痛苦,更能反映出這些書裡面所描述的真相所帶來的震撼,這一篇導讀有系統的將亞歷塞維奇的作品作了完整而有秩序的介紹,剖析了她所運用的紀實文學手法,所訴求人類對於戰爭的覺醒,對於想要了解亞歷塞維奇的讀者有相當的幫助。

回到《鋅皮娃娃兵》本身,亞歷塞維奇引用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的一段話說「野獸永遠不會像人那麼凶殘,凶殘得那麼巧妙,又那麼藝術」來指出無論任何原因所發動的戰爭,都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殘殺,這裡頭充滿了矛盾,以蘇俄介入阿富汗為例,一批又一批的俄國年輕人為了祖國的榮耀踏上征途,在國內,政府製造出蘇聯軍人正在幫助友邦的假象,而事實上呢,死亡成為大批軍人隨時將會面對的狀況,在受訪問者所揭露的真相中,他們面臨的是最艱困的環境,最危險的處境,為何稱為「鋅皮娃娃兵」?因為一具具鋅皮棺材可能就是這些年輕人的生命終點,這些不就是人類的殘酷造成的結果,又被巧妙的偽裝,試圖掩飾真相。

一段又一段的訪談與真相如同其他作品一般觸動著讀者的心,而《鋅皮娃娃兵》還有兩段值得一提的內容,一是摘自亞歷塞維奇記事本的內容,呈現著亞歷塞維奇面對這一切時的心境,那是一種不想去面對戰爭,卻又有著必須將一切公諸於世,以提醒人類不要再犯相同錯誤的使命感,而另一段則是新版新增的「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

英勇的走上戰場,履行國家所交付的任務,為何會成為戰爭中的劊子手,有些人帶著戰場上的傷痕回到家,有些人連回家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付出,為何要承擔殺人兇手的罪名?於是傷心的母親站出來,從戰場倖存者替不幸罹難的戰友站出來,開始了「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他們控告亞歷塞維奇,於是集結成為這一段有法庭記錄、報紙輿論及各種具名與不具名論述的內容,有著正反雙方的意見,呈現出經歷過那段歷史者不同的心態,面對戰爭所犯下的錯誤,人們選擇不同的方式去面對,有些記憶依舊充滿著榮耀,有些記憶呈現深刻的傷痛,不需計較其中是非,而是帶給我們一段最真實深刻的教訓。

戰爭是歷史的罪惡,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時十年,根據官方統計造成1萬4千多人死亡,5萬多人傷殘,4百多人失蹤,蘇聯入侵阿富汗不僅是一場沒有結果的,失敗的戰爭,更是一場騙局,欺騙了踏上征途的軍人與他們的親人,這是一場終究得不到人民支持的戰爭,蘇阿戰爭結束於1989年,《鋅皮娃娃兵》在1991年旋即出版,為的就是提醒人們本質上擁有殘酷的天性,若無法從歷史學得教訓,將會無止境的重複犯錯,文字可以呈現出真相,剩下來的就是靠著人類智慧去避免重蹈覆轍了。

出版社舉辦的「2016年亞歷塞維奇作品系列講座」還有最後一場將在12/19舉行,對亞歷塞維奇作品有興趣者絕對要把握機會。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譯者:高莽,陳翠娥,魏岑芳,陳志豪

博客來網址

No comments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