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貓頭鷹.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貓頭鷹. Show all posts

Sunday, July 14, 2019

閱讀:《魚翅與花椒:英國妹子的中國菜歷險》

談飲食有不同的層次,如果只是想搜尋美食打打牙祭,網路上不難找到鄉民大推的各式美食名店,也有所謂美食部落客的貼文,這類文章用來參考下一次的美食之旅還算堪用;此外媒體如電視、書籍、雜誌介紹的美食節目、主廚秀、烹飪技巧等,多的是包裝出來的名店名人秀,也是看看熱鬧的感覺。《魚翅與花椒:英國妹子的中國菜歷險》的層次完全不同,雖然書名是魚翅是花椒,是對中國菜的歷險,一樣是由食物出發,但內涵裡談的是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從中國現代化對飲食文化的影響一路回溯到政治、經濟對一般民眾每天必要飲食最直接的改變,更何況,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外國人,從外國人的文字裡讀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引經據典,探討大菜小吃每道餐盤背後的故事,所觸碰的題材都能兼具深度與廣度,所下的功夫絕對令人折服。

作者扶霞成長於英國,劍橋畢業,原本是到中國研究少數民族,但從小就對廚房感興趣的她到了中國後,偶然的機會到了四川成都,在一間不起眼的小餐館裡接觸了另她驚豔的美味,就這樣勾起她的興趣,喚醒她愛好美食研究的靈魂,不畏困難的她就這樣離鄉背井在四川從事研究計畫,雖然獎學金拿的是少數民族的研究,但她根本一頭栽入成都的市井生活之間,她花了許多時間穿梭在市場,從攤販終學習她的飲食知識,她在餐廳時總是設法跟老闆打交道,看看能否到廚房一窺究竟,她纏著廚師想要知道每道美食成功的祕密,不要說是一個外國人,就連當地人都沒有她的熱忱。

《魚翅與花椒:英國妹子的中國菜歷險》談的不僅是食物,更是藉由一個外人的眼睛,經由飲食文化來看中國傳統、人情世故,扶霞與許多素昧平生的人成了好友,在探訪的過程中受到許多人的幫助,或是忽然被邀請參加一場不預期的美食饗宴,或許也是這濃濃人情讓食物更增幾分滋味;而對於食材選擇的東西差異,也是這一場東西方觀念衝突下相當有意思的探討,身為一個美食研究者,扶霞決定來者不拒,不預設立場排除任何上桌的食物,於是各種驚悚的材料甚至是保育類的動物出現在她眼前,書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走進廚房看到「我們燒菜的主要食材就乖巧地坐在房間的角落,嚼食著萵苣葉」,再想像待會牠就是盤中飧,這種飲食文化的衝擊令人印象深刻,而她也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樣的情況,西方人無法理解中國人吃動物的選擇,但在扶霞筆下,那可能是傳統,可能是因應外在環境、需求而演變成的習慣,不需刻意以道德高標準來檢視,況且,有些情況也在隨著時間改變中,不需拿著放大鏡來檢視,或許把它當成旅途中的見聞是比較恰當的一種方式。

雖說《魚翅與花椒》以飲食之名書寫,但這本書又像是遊記,像是對於一段段記憶的回憶,書名中的花椒用於川菜,本書談的川菜份量也最多,但除此之外,也提到她經歷過的湖南、福建、揚州等地特色,藉著追根究柢,總是要闖進廚房甚至食材產地才肯罷休的精神,讀者得以讀到中國烹飪學問的博大精深,從基本的烹飪手法,如炒又能分為「滑炒」、「爆炒」、「小炒」、「生炒」、「熱炒」、「炒香」、「鹽炒」、「沙炒」……,切「片」、「條」、「塊」、「丁」、「絲」之下又各有細分,深入到由一個外國人踏入尚未全面開放的中國開始,以風趣幽默的筆觸觀察中國飲食習慣,書寫一場文化歷險,不僅讓西方人更能了解中國菜的奧祕,就連身為中國人的你我,讀來也會瞠目結舌,歎為觀止,活生生就是一場淋漓盡致的感官饗宴。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魚翅與花椒:英國妹子的中國菜歷險
作者:扶霞.鄧洛普 (Fuchsia Dunlop)
譯者:鍾沛君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Friday, December 16, 2016

試讀:《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

貓頭鷹出版社有系統的接連出版四部亞歷塞維奇的作品,出版年代從1985年的《我還是想你,媽媽》和《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991年的《鋅皮娃娃兵》,一直到這一部2013出版的《二手時代》,內容則是從二戰開始,經歷蘇阿戰爭,一直到蘇聯瓦解成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在時代的洪流下,對於這個國家產生了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在亞歷塞維奇筆下,藉由訪談各階層的人們而忠實的呈現了這一切,蘇聯瓦解絕非一朝一夕,挾著瞬息萬變的過程,《二手時代》揭開了我們所難以觸及的部份,帶領著我們從不一樣的視角來觀察這歷史上的大事。

蘇聯於1991年解體,到《二手時代》出版的2013年足足超過二十年之久,在這二十年的轉型期間,從蘇聯到俄羅斯這條漫漫長路,有的人充滿了期待,有的人幻夢破裂,對身處其中的人而言,那是理念、信仰、生活與環境的變革,殊不知那更是歷史劃時代的改變,每個人都在其中重新尋找自我的定位,二十年後藉由這一個個故事來省思,蘇聯的崩解所帶來的究竟是什麼,值得玩味。

從不自由的國度搖身一變成為如資本主義一般的社會,新與舊之間充滿了衝突與矛盾,開放的社會意味著不一樣的競爭,許多人藉此機會做起生意,原本被視為毒蛇猛獸的資本主義,反而成了懂得掌握時機者的機會,而原本遵循著國家政策一板一眼中規中矩的人們,反倒失去了原有的位置,一身所學毫無用武之地,於是信仰社會主義,懷念蘇維埃時代的人們頓時失去了方向,在那樣的環境下,原有的標準不再適用,人們被迫要尋找新的生活方式,而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面對現實,又該何去何從?

每一個體制的改變都有不同面相的思考,共產主義下人們總是面對著無盡的恐懼,隨時都得小心隔牆有耳,一旦出了一點小錯往往就是換來牢獄之災,甚至被流放勞改,當時代變遷,祕密被攤開在陽光下,才發現那告密的人往往都是與當事人有著最密切關係的人,這種隨時得要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的日子著實帶給人們相當的壓力,但換一個角度去看昔日,卻又是充滿往日榮光的驕傲時代,人們一心為國家奉獻,信仰黨的領導,那時候不用擔心工作,不用擔心肚皮,一切都有國家安排,又何嘗不是一種穩定的,讓人得以安心的力量。

對與錯,是與非的標準是什麼?看看台灣的歷史,在日據時代受到日本統治並且殘害的人有之,懷念日本統治時期井然有序的建設與秩序的人有之,數十年後,哈日、親日的年輕人更是蔚為風潮,兩相對照,忽然發現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遠在世界另一端的國度我們無法目睹遠方的變化,過去的歷史我們也無法體會,但是如果對比成我們所在的社會,周遭各種不同的聲音夾雜,不分省籍,無論出身,若我們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是否就能少掉幾分紛爭,換來多一點和諧?

每一段敘述都訴說著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他們談論過去、現在、未來,對著想像的烏托邦世界充滿著憧憬,但是歷史與國家所造成的傷痕終究無法抹滅,有人選擇結束生命,因為他們的心懸在偉大的歷史上,無法告別舊時代的痕跡,又難以面對新的社會,儘管大家都想要到達幸福的彼岸,那段航程卻終究遙遠。

統治者擁有許多操弄的手段,它能讓人不知不覺中落入它所設下的陷阱,從而習慣,接受甚至愛上它,是對或錯只能由自我去斷定。而亞歷塞維奇筆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期盼的只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新世界,足以讓每個人安居樂業的環境,但20年過去,衝擊與動盪卻依舊不斷,儘管搖身一變,俄羅斯已經不是當年獨裁統治的國度,但美好的社會,卻仍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貓頭鷹舉辦的「2016年亞歷塞維奇作品系列講座」還有最後一場將在12/19舉行,對亞歷塞維奇作品有興趣者絕對要把握機會。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譯者:呂寧思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Thursday, December 08, 2016

試讀:《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

我還是想你,媽媽》透過101篇孩子的眼睛來看戰爭,而《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則是以女性的角度來敘述真相,不同於前兩部作品,《鋅皮娃娃兵》談的是1979到1989年間,蘇俄出兵阿富汗的戰爭故事,並且以另一種型態來聆聽戰爭中的聲音。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教授劉心華在《鋅皮娃娃兵》中寫了一篇詳盡的導讀「亞歷塞維奇的口述紀實文學—聆觀世人的心聲與風塵」,不管是否讀過亞歷塞維奇其他作品,建議讀者務必仔細的閱讀這一篇導讀,導讀中所提到的重點大致歸納如下,亞歷塞維奇不以故事性的方式來寫作,作品也非報導文學路線,這樣透過口述而來的紀實文學體裁有了一種新的呈現,但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在作品中所處的地位是存在而又不妄加判斷;小人物的訪談是一種個人情緒的表達,或許會失之平衡,此時作者就扮演著調和的角色,讓個人的、片斷的敘述有了整合及一致性,從而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一的效果及影響;作者並非只是忠實完整的紀錄者,而是經過咀嚼消化之後,與講述者共同回顧殘酷的過去,感受到痛苦,更能反映出這些書裡面所描述的真相所帶來的震撼,這一篇導讀有系統的將亞歷塞維奇的作品作了完整而有秩序的介紹,剖析了她所運用的紀實文學手法,所訴求人類對於戰爭的覺醒,對於想要了解亞歷塞維奇的讀者有相當的幫助。

回到《鋅皮娃娃兵》本身,亞歷塞維奇引用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的一段話說「野獸永遠不會像人那麼凶殘,凶殘得那麼巧妙,又那麼藝術」來指出無論任何原因所發動的戰爭,都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殘殺,這裡頭充滿了矛盾,以蘇俄介入阿富汗為例,一批又一批的俄國年輕人為了祖國的榮耀踏上征途,在國內,政府製造出蘇聯軍人正在幫助友邦的假象,而事實上呢,死亡成為大批軍人隨時將會面對的狀況,在受訪問者所揭露的真相中,他們面臨的是最艱困的環境,最危險的處境,為何稱為「鋅皮娃娃兵」?因為一具具鋅皮棺材可能就是這些年輕人的生命終點,這些不就是人類的殘酷造成的結果,又被巧妙的偽裝,試圖掩飾真相。

一段又一段的訪談與真相如同其他作品一般觸動著讀者的心,而《鋅皮娃娃兵》還有兩段值得一提的內容,一是摘自亞歷塞維奇記事本的內容,呈現著亞歷塞維奇面對這一切時的心境,那是一種不想去面對戰爭,卻又有著必須將一切公諸於世,以提醒人類不要再犯相同錯誤的使命感,而另一段則是新版新增的「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

英勇的走上戰場,履行國家所交付的任務,為何會成為戰爭中的劊子手,有些人帶著戰場上的傷痕回到家,有些人連回家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付出,為何要承擔殺人兇手的罪名?於是傷心的母親站出來,從戰場倖存者替不幸罹難的戰友站出來,開始了「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他們控告亞歷塞維奇,於是集結成為這一段有法庭記錄、報紙輿論及各種具名與不具名論述的內容,有著正反雙方的意見,呈現出經歷過那段歷史者不同的心態,面對戰爭所犯下的錯誤,人們選擇不同的方式去面對,有些記憶依舊充滿著榮耀,有些記憶呈現深刻的傷痛,不需計較其中是非,而是帶給我們一段最真實深刻的教訓。

戰爭是歷史的罪惡,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時十年,根據官方統計造成1萬4千多人死亡,5萬多人傷殘,4百多人失蹤,蘇聯入侵阿富汗不僅是一場沒有結果的,失敗的戰爭,更是一場騙局,欺騙了踏上征途的軍人與他們的親人,這是一場終究得不到人民支持的戰爭,蘇阿戰爭結束於1989年,《鋅皮娃娃兵》在1991年旋即出版,為的就是提醒人們本質上擁有殘酷的天性,若無法從歷史學得教訓,將會無止境的重複犯錯,文字可以呈現出真相,剩下來的就是靠著人類智慧去避免重蹈覆轍了。

出版社舉辦的「2016年亞歷塞維奇作品系列講座」還有最後一場將在12/19舉行,對亞歷塞維奇作品有興趣者絕對要把握機會。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譯者:高莽,陳翠娥,魏岑芳,陳志豪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Thursday, October 06, 2016

試讀:《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

接連讀了兩本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對於蘇俄這個國家的印象有了相當大的改觀,雖然中國與蘇聯同為同盟國的一員,但以往總覺得中國是為了抵抗外侮,不得不起身參戰,而其他國家則為了爭奪領土與政權而挑起戰火,總之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國家都是好戰份子,當然這樣的印象頗為偏頗,從不同的歷史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從一般人身上去書寫的歷史,忠實的呈現出身在其中的人們心中的想法,實際的作為,更容易的讓人了解到一個民族是如何看待,如何面對這一場戰爭。

跟前作《我還是想你,媽媽》一樣,採取的是實際訪談當事人,書寫下來的記錄,只不過這一次的對象是印象中與戰場絕緣的女性,刻板印象中,男人才是帶著槍砲走上戰場的那一群,但在戰爭爆發的當時,有許多年僅十多歲的女孩主動請纓上陣,即使因為年紀太小而遭到拒絕,她們仍然透過各種方式爭取,有人再三請願,有人混進隊伍,她們迫不及待的把訓練課程縮到最短,希望在第一時間就能貢獻一己之力,在書中一一揭露戰時她們所執行的工作,擔任醫師、護士、通訊聯絡等角色不足為奇,就連駕駛員、飛行員、傘兵、砲兵、狙擊手、游擊隊中都有女性的身影,影響之鉅大令人難以想像。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與《我還是想你,媽媽》有些不同的是,多了一些較長篇幅的訪談,這樣的份量足以詳細的描寫這些女性從加入戰爭,參戰過程,戰後歸來乃至於多年以後的心態及變化,從訪談中不難揣摩她們的心態,有人不想回憶往事,有人起了頭救無法停止,也有人呈現兩面的人格,戰爭的陰影操弄著她們心底的矛盾,即使多年以後仍然存在,也將一輩子跟著她們。

令人佩服的是這個民族對於抵抗外侮的意志力堅強的足以對抗任何人,無論老少,幾乎毫無例外的奮不顧身以各種方式投入對國家有幫助的行動,其實,除了政治人物為了特定目的而挑起戰端之外,不難看出人們多數是愛好和平,願意互相幫助的,只是戰爭迫使他們不得不選擇保護自己的家園,保護自己的國家,儘管是非黑白有不同的解讀,但我相信,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秉持著一顆愛國愛家的心,而沒有一點點私慾。

女性總是戰場上的弱勢,但她們口中所敘述的歷史卻令人動容,面對死亡的威脅,面對血淋淋的場面,她們儘管也會懼怕,卻毫不退縮,書中不只一次提到女性救護人員在槍林彈雨中將傷者搶救回來,完成男性都無法完成的任務,她們沒有特殊的待遇,穿著男性的服裝,扛著沈重的武器,獨自背負傷者,她們把心中的恐懼埋藏起來,殺人是多麼駭人的事,但為了祖國,她們當時毫不猶豫,連原本懷疑她們的男性指揮官,軍中同僚都不得不對她們刮目相看,而在不久之前,她們還是父母疼愛的小女孩啊。

如果說戰爭是國與國之間為了特定目的而蓄意挑起的爭端,人們應該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如同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所記錄的方式去看待參與其中的人的內心,《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記錄了事實與真相,諸多參戰的女性有著不同的個性,有人勇敢堅毅,有人害怕怯弱,但無論如何,她們一起走過歷史,而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文字則替她們發聲,透過這些記錄,人們得以了解人類史上殘酷的一面。在世界各地仍不時有著戰火綿延的時代,人們唯有得知歷史的真相,唯有理解站在不同位置的人們的思想,才能真正懂得人與人之間該要如何相處,也不會因為少數人們的貪婪,造成多數人類的苦難,也才能懂得感恩,珍惜當下。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譯者:呂寧思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Friday, September 09, 2016

活動:2016年亞歷塞維奇作品系列講座

貓頭鷹出版社除了即將陸續推出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作品之外,也將於近期舉辦亞歷塞維奇作品系列講座,相關資訊如下,有興趣的人請注意各場次報名時間。

活動報名頁:http://goo.gl/aeazOQ


作者介紹:

1948年生,白俄羅斯人,記者出身。長年對戰爭、對體制提出抨擊與反思。

201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她說:「我出身蘇聯的傳統,身為作家,我必須為人民說話」。因此,這個獎項不僅對她個人有意義,也是對白俄羅斯人民、蘇聯命運,甚至於全體人類的見證。

亞歷塞維奇的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訪問數百人,並以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書寫。她將數年奔波採訪的內容,以獨特的文學技巧彙整,拼貼出眾人的聲音,真實呈現時代中每個小人物的情感史。如此,成就她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的全新文體──文獻文學。

講座資訊

時間:9/26(一)/19:00-21: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閱樂書房
講題:書寫歷史:新聞報導與文學創作的交界
主講人:平路(作家)、朱淑娟(獨立記者)
主持人:張鐵志(文化評論人)
備註:需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9/9(五)中午12:00開始報名,預計9/19(一)會發信通知報名成功者,
    當天晚上18:30開放正取者入場,18:50開放候補者入場。


時間:10/24(一)/19:00-21: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閱樂書房
講題:聆聽與記錄:是記者、寫作者,也是聆聽者
主講人:胡淑雯(作家)、胡慕情(記者)
主持人:張鐵志(文化評論人)
備註:需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10/3(一)中午12:00開始報名,預計10/17(一)會發信通知報名成功者,
    當天晚上18:30開放正取者入場,18:50開放候補者入場。


時間:11/28(一)/19:00-21: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閱樂書房
講題:為當代的苦難發聲:戰爭中的女性與兒童
主講人:紀昭君(小說家)
主持人:張瑞芳(貓頭鷹出版社編輯)
備註:需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11/7(一)中午12:00開始報名,預計11/21(一)會發信通知報名成功者,
    當天晚上18:30開放正取者入場,18:50開放候補者入場。


時間:12/19(一)/19:00-21: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閱樂書房
講題:烏托邦的幻滅:極權政治之後的人生
主講人:陳英哲(資深人文編輯)
主持人:張瑞芳(貓頭鷹出版社編輯)
備註:需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12/1(四)中午12:00開始報名,預計12/12(一)會發信通知報名成功者,
    當天晚上18:30開放正取者入場,18:50開放候補者入場。


閱讀全文>>>

Monday, September 05, 2016

試讀:《我還是想你,媽媽》

一直以來1939和1945對我而言,就是歷史書上的,是考試時背下來的兩組數字,它們代表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與結束,直到開始閱讀《我還是想你,媽媽》之後,才赫然發覺對於這數字背後的意義我們完全無法體會,平時週而復始,日復一日的工作、生活對於我們而言已經是漫長而無止境的等待,那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對於生存在恐懼、害怕、飢餓的情緒下,流離顛沛的孩子而言,這年復一年,不知道何時結束的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未來,該是何等的折磨?

距離二戰結束70年後的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白俄羅斯的作家亞歷塞維奇,亞歷塞維奇的專長就是紀實文學,而這一本《我還是想你,媽媽》就是亞歷塞維奇與500個以上的人對談,以二次大戰時年紀在2歲到15歲之間,幼小的孩子為主角,寫下的101篇孩子眼中所見到戰爭的故事,不需任何的粉飾,我們以為經過多年以後,人們對於兒時的記憶保存有限,但事實證明,戰爭所留下的痕跡深深的刻印在每一個幼小心靈的記憶之中,即使年紀還小,那一點一滴微小的細節卻都那麼的清晰,所影隨行的跟隨著這些歷經苦難的人們長大,從來沒有一絲褪色。

這些孩子原本的生活無憂無慮,但都在一天中變了顏色,「戰爭」二字出現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有的跟隨著父母逃亡,有的根本失去了父母,有些人的父親從軍了,或者加入游擊隊抵抗敵人,有的想要保有兄弟姊妹卻不可得,走得了能撤退的算是幸運的,躲躲藏藏的也大有人在,也因此時間像是靜止了一般,當生命可能從指尖稍縱即逝時,剩下的只有漫長的等待,一個孩子的故事令人震撼,兩個孩子的故事令人心疼,當重複再重複的故事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分身分,不分地位沒有例外的重現時,戰爭的威力跨過70多年的時空襲來,讓我們無言以對,只能祈禱如此世界永遠不要重現。

戰爭的殘酷不斷的有許多小說、電影描寫著,《我還是想你,媽媽》用最直接的方式來描寫,反而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那些孩子就是我們的街坊鄰居,都是一個個再平凡不過的人們,他們的經歷不需要任何渲染就足以震撼人心,發生在孩子周遭的事件伴隨著他們長大,成為一輩子的夢靨,也是每個人終生努力要走出的包袱,簡短的描述著記憶中的景象,人生就在開戰了那時候開始崩解,後果則是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不斷鼓起勇氣才能面對。

戰爭是殘忍的,卻也映照著人類的無私,許多孩子被陌生人不計代價甚至不顧性命的收容保護,許多人拿出僅有的一切與他人分享,戰後即使面對殘酷的敵人,他們沒有失去理性的報復,如果人類的情操能如此高貴純真,為何要讓一時的錯誤挑起戰火,互相攻擊,一場戰爭所帶給人們的,除了滿目瘡痍的結果之外,是否也該有幾分省思?

德國在戰爭期間所作所為令人髮指,但近年來也讀到了許多文章討論德國真實面對戰爭時所犯的過錯,切實檢討的種種,也因此德國得以重新融入國際社會,再次為世界各國所接納,並且重新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反觀今日世界各地,仍有許多其他地域,因為種族、宗教及各種政治思想的差異,烽火四起,《我還是想你,媽媽》中每一個故事篇幅不長,卻都是一輩子的遺憾,期望人們透過《我還是想你,媽媽》真實與直接的文字,能懂得戰爭的恐懼與無情,能懂得自己擁有的無比幸福,能衷心期盼世界免於戰亂。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我還是想你,媽媽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譯者:晴朗李寒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Thursday, June 30, 2016

試讀:《ROM@》

羅馬,永恆之城,在人類歷史上佔有無法抹滅的一席之地,無論是否曾經親臨這塊土地,或是只透過各種媒體接觸過它,印象中羅馬的姿態是什麼?善於書寫文學的史岱凡.奧德紀的作品《ROM@》以羅馬為題,寫出一個魔幻般的羅馬,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這個古老的城市,喚起對這座歷史之城的無限想像。

多數人提到羅馬馬上會聯想到古老的歷史,聳立的建築如羅馬競技場、萬神殿,淵遠流長的宗教,強盛的競技武力等等令人印象深刻的題材,但作者選擇的角度卻是由「羅馬」自己來說故事,當今日人潮熙熙攘攘的在羅馬城內四處遊走,探尋著昨日的遺跡,感受著昔日的帝國榮光時,是否曾經想過,羅馬城是如何誕生,如何面對千百年來發生在此的歷史,而時至今日,歷盡過千百年歲月的洗禮之後,羅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一段歷史。

很有趣的是,《ROM@》是透過現實與虛擬交錯的手法來呈現作者藉由羅馬所表達的意念,書名《ROM@》是一個電玩的名字,它是一個現在流行的線上遊戲,在現實世界上,有三個主角經過這個遊戲與羅馬產生了關連,一個是擁有高超電腦技巧的程式設計師,終日無所事事,直到他藉由羅馬來構思ROM@這個遊戲,才讓他找到了方向;一個是出身於印度,在種性階級制度的底層下求生的小人物,為了脫離現實貧困的人生,成為ROM@的高手,被阿拉伯王子延攬進入國際隊伍而改變了他的人生;一個是深深為ROM@背後的意義所著迷的電玩高手,他相信ROM@所帶來的絕不僅止於表面的意義,只是那深層的境界卻難尋知音。

而虛擬的世界呢,就由羅馬的視角來看盡一切,畫面流轉間訴說著世世代代的羅馬統治者,歲月變遷之下羅馬的改變,而藉由ROM@大賽的進行,許多歷史在羅馬城中的各個角落出現,墨索里尼站上威尼斯宮殿的陽台發表演說;佛洛依德帶著筆記本觀察著民眾對於教堂中摩西畫像化為真實時民眾的反應;奧黛麗赫本現身街頭,漫無目的的漫步著,吸引著遊客們圍觀……,但這些異象卻又若有似無,那是歷史的痕跡,儘管一時之間引人注目,但在時間的洪流之中,卻也不過如滄海一粟,轉眼就被淹沒。

套上一個最熱門的名詞「VR虛擬實境」,ROM@不僅是書中的電玩名字,《ROM@》也像是一個虛擬實境的呈現一般,帶著讀者跨越古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城市,隨著時間變幻,羅馬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每一個角落都上演著一個個的故事,卻又隨時在彈指之間,如一陣煙霧般的消失無蹤。

一個擁有古老歷史的城市身上承載的是什麼樣的情緒?崛起與沒落,繁華與冷清的興衰之間,是冷眼對待又或者搖頭嘆息?史岱凡.奧德紀筆下的羅馬有著多樣化的面貌,它雄壯又溫柔,神祕又開放,時而憂鬱時而歡樂,不斷演變,多面向的呈現,更增添幾分色彩。

儘管人類已經記載了好長的一段歷史,但截至今日為止,閱讀歷史仍然只能藉由冰冷的文字來感受過去,史岱凡.奧德紀的《ROM@》給了我們另一個想像的方向,羅馬接近三千年的歷史瞬間生動活潑了起來,透過虛擬與真實的交錯衝擊,讓我們得以省思,對於歷史,對於過去,對於人類所經歷的點點滴滴,我們依舊有太多值得進一步去了解,去親近的未知的答案,去找尋人類與城市共存的美妙的節奏。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ROM@
作者:史岱凡.奧德紀 (Stéphane Audeguy)
譯者:嚴慧瑩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Friday, June 03, 2016

試讀:《我繼承了一座莊園》

身為一個豪門家族唯一的繼承人,你會選擇如何過日子?因為父親死後留下龐大遺產衍生的稅務問題煩人,艾德乾脆遠走他鄉,將故鄉的豪宅交給管理人代管,就算接到了任何信件,也謹守著父親的教誨,「如果一封信開頭第一句話不值得一看,那整封信都不值得一看」,因此他很少認真讀信,以免惹得自己煩心,因為他的人生目的,就只是逍遙的過日子,直到那一封會計師寄來的信通知他,稅務問題已經和解,表示他應該要回去繼承哈特爾浦莊園,換個角度來看,也表示他得回去面對他所繼承的責任。

回到英格蘭北部熟悉的家園,沒想到有一名自稱父親好友的老婦人愛麗絲夫人已經先一步入駐莊園,艾德還在頭痛該如何請走不速之客,沒想到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哈特爾浦家族雖然富可敵國,但是代代過著揮霍的日子,又得維持一定的排場,到現在可以說是只剩下一個空殼子,這才是艾德所需要面對最急迫的問題。

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唯一值錢的資產就是哈特爾浦莊園,通常這種時候總會有些特別靈敏的人士出現,這次是艾德的好朋友安娜貝拉從事房地產開發的男友喬夫,安娜貝拉對於艾德無法忘情,又想藉由喬夫脫離擁有強烈控制慾望的父親,雖然明知喬夫試圖利用她來接近艾德,卻也在半推半就之下扮演了牽線的角色。

養尊處優的貴公子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劇變該如何自處?保羅.托迪描述大宅裡的管家一絲不苟的將環境整理的一塵不染,總是適時的準備好主人、客人所需的一切,即使只有幾個人,廚房裡準備著的食材卻足以餵飽一整支軍隊,艾德自嘲家裡用的燃油比起一艘油輪還要多,不需要任何數字來證明,光是山窮水盡之時依舊有著如此排場的氣勢,不難想像這個莊園消耗金錢的速度與試圖維持現狀的難度是多麼艱難的挑戰了。

命運就是這麼回事吧,艾德的父親、祖父,更久之前的家族長輩,每一個都是這樣無憂無慮的過日子的,閒來無事在豪宅花園裡散步,珍饈佳餚任君選擇,興致來時廣邀眾人來莊園同樂,春天一來則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舉行松雞獵宴,不亦快哉,偏偏到了艾德手上卻完全變了樣,儘管第一時間選擇逃避,沒有馬上面對家裡的財務問題立刻處理止血是艾德的錯誤,但以哈特爾浦家族世世代代揮霍的個性,長久累積的虧損,就算艾德務實面對,恐怕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除了艾德之外,《我繼承了一座莊園》中還有另一線與繼承相關的發展,安娜貝拉一直照顧著父親,兩人以父親退休後的積蓄度日,從未試著自行謀生的安娜貝拉儘管難以忍受父親的蠻橫無禮,卻因為生活而不敢離開父親,只想等著父親離世繼承他的小屋與退休金,喬夫、艾德都是她在大海浮沈下所期望的浮板,但天不從人願,於是對於父親的不滿讓她做出荒腔走板的行徑,也凸顯出人生中許多的不堪。

在財務困難的日子中,艾德不得不對現實妥協,以莊園交換僅有的、微小的往日榮光,那惱人的苦惱在不速之客愛麗絲夫人的陪伴下得到了紓解,他也逐漸與夫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儘管面對家族的敗壞,人生的衝擊,保羅.托迪依舊保有他一貫黑色喜劇的敘述方式,讓人面對足以消沈的磨難,反而步步踏實,逐漸堅強起來,一個對富家子弟而言可說是毀滅般的消息,卻反而成了展開另一個嶄新人生的契機,跨出哈特爾浦莊園的大門,走進為自己努力的那一扇人生大門裡。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我繼承了一座莊園
作者:保羅.托迪 (Paul Torday)
譯者:龐元媛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Friday, April 08, 2016

試讀:《那些你不懂的》

對於你我這些與戰爭有著遙遠距離的人們而言,很難理解身處在戰爭國度中的人們內心的情緒,也無法得知因為任務需要而身在險地出生入死者的心情,儘管不斷地有人透過語言、文字來表達,終究難以讓人擁有真確的感受而一窺究竟,而《那些你不懂的》的作者保羅.托迪卻用小說的形態,從當事者的心理出發,自然的述說著一個故事,看似輕描淡寫卻直指相關人等最深刻的內心深處,把戰爭受害者、恐怖份子、從任務中僥倖全身而退卻受盡創傷的軍人的心態,不為人知的秘密做了另一番詮釋,歷史難以忠實呈現的一切,卻在保羅筆下,得以透過不同的角度來體會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情緒。

理察.龔特從軍隊中退伍,他曾經駐在阿富汗等地,經歷過死亡的洗禮之後,人生開始變得麻木,當他返回英國後卻發現,原以為自己從事的是一種愛國的行為,但有些人卻反而以異樣的眼光譴責他們,儘管回歸平民身分,但戰爭的惡夢依舊揮之不去,退伍軍人沒有特殊的專長,只會依照命令行事,工作不順利的一個換過一個,逐漸疏離了家人,女友以為兩人共同的目標其實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敗壞的人生背後,他開始尋找讓自我情緒解放的出口,最後當朋友帶他踏入「外交聯誼社」,一個變相的賭場大門,他才找到讓自己忘卻一切的良藥。

故事從這裡開始轉彎,少掉了家人與女友的理察在某場賭局之後續攤與人打賭卻遭逢意外,一場綁架莫名其妙的發生,對方卻願意付錢只要求他與一位來自阿富汗的女子亞娣娜假結婚,對失去經濟來源的理察而言就是失落人生中的一個小確幸,於是他不假思索的答應,卻沒想到這又讓他再一次的捲入種族對立的戰爭之中。

原本拿錢走人就可以了事,理察卻好奇他的假妻子為何不是阿富汗臉孔而生來像是歐洲人,他又擔心歹徒會如何對付這個弱女子,意外的,亞娣娜出現在他的公寓門口,一種保護的慾望逐漸在心底升起,他讓自己回到了一種備戰的狀態,他帶著亞娣娜逃跑,他想要守護亞娣娜,而曾經的阿富汗經驗帶著他回到惡夢之中,也讓他試著去了解亞娣娜心中最深沈的痛。

戰爭是一場一般人難以理解的遊戲,總是被特定人用著自圓其說的理由而發動著,身為局外之人,我們很難斷定是非對錯,但對於置身其中的人而言,對於人生因為牽扯入戰爭而被完全改變的人而言,戰爭代表的是甚麼?或許就是那些我們所不懂的,難以理解的的情緒讓亞娣娜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道路,讓理察身不由己的成了另一個人,對於這兩個人而言,那都是一種莫可奈何的選擇,也或許是一種無能為力的控訴。

相較於擁有操控媒體力量,自視為世界警察的國家或權力擁有者所釋放出來的訊息,保羅.托迪的《那些你不懂的》節奏明快的透過理察與亞娣娜這兩位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傳達出不一樣的結果,他們毀壞崩解的人生映照出戰爭的另一個面向,又或者我們所認為的毀壞人生在他們的眼中反而是必要而不得不的抉擇,那些是我們所不懂的,又或許讀過《那些你不懂的》之後,我們能多了幾分理解。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那些你不懂的
作者:保羅.托迪 (Paul Torday)
譯者:謝孟蓉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Thursday, March 10, 2016

試讀:《身體的日記》

從小到大,隨著年紀增長,對於身體的控制的能力就像是一道拋物線,從笨手笨腳一路爬升到逐漸成熟,隨心所欲,一直到跨越顛峰之後,曲線變成了水平線,這段水平線持續往前,到了某個階段,人的動作逐漸遲緩,身體呈現的反應與腦袋發出的指令相較之下就是慢上半拍一拍的,那一條拋物線於是進入下降的階段,我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對於日日夜夜時時刻刻跟隨著你我,與你我的情緒連結,反映著諸多狀態,與你我緊密相連相依的身體, 不熟悉與無知,而在初現狀時大吃一驚的恐怕大有人在。

因為一場惡作劇,讓賈柏被綁在森林裡,原本不當一回事的他卻因為螞蟻開始爬上身而嚇得屁滾尿流,回家之後,他好奇人類究竟為何恐懼,又如何在外在影響下控制自己,於是,他開始提筆把對於身體的種種思索記在日記裡,從十二歲到八十七歲結束生命的漫漫過程中,紀錄一個男人身體與心理的變化,原本私密而自我的日記在賈柏的人生落幕後當作禮物送給女兒,也成為送給千千萬萬讀者的寶貴贈禮。

《身體的日記》依照時間排列,從十幾歲開始,賈柏因為恐懼,害怕自己不夠強壯,於是開始鍛鍊身體,練出強壯的肌肉,十八歲與對手比賽網球時,他試著以自己的方式去打網球,依循著身體帶來的自由度,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讓他得到勝利,因為他的身體可以隨他所用,這是賈柏開始喚醒身體的開始,而接下來身體的輝煌時期才將準要開始呢。

青少年時期身體開始變化,對於異性的好奇都讓賈柏嘖嘖稱奇,二十三歲生日時,第一個女孩陪著他探索彼此的身體,接下來是一連串情慾的探索,隨著年紀增長,踏入婚姻而安定下來,心理逐漸成熟,接著生子,維持美好家庭,然後再一次迎接新生命成為祖父,在這時光流轉的過程中,身體狀況就在那拋物線上無情的移動著,不知從何開始,身體出現不受控制的症狀,那是駭人而令人震驚的信號,在《身體的日記》中,賈柏試著抽離自己身為身體擁有者的角色,以嚴肅像是做研究的態度,寫實而風趣的記錄下與身體相關的點點滴滴。

曾幾何時,忘記提款卡密碼的情況發生了,進到男廁還沒尿完,感應燈光已經熄滅兩回,性生活也離他而去,因為攝護腺、膀胱的問題,掛上尿袋的日子也不曾避免,而文字中圍繞在身體之外的,是與家人朋友的關係,同樣的,賈柏探索著周遭他人的情感與生老病死的議題,先他而去的家人與好朋讓他感傷,曾經隨你我意志而任意伸展發揮的軀體,終究得要面對羸弱而逐漸枯萎的事實。

《身體的日記》依階段書寫不同時期的心理,不必依循規矩,可以隨意從任何時期開始閱讀,看看自己現在年齡心境,試著讀取未來自己可能的遭遇,作者丹尼爾.佩奈克以無與倫比的觀察力,生動有趣的寫下生老病死的另一種新面貌,十二歲開始探索自我,並記錄對於這一切的發現與想法,一直到八十七歲垂垂老矣,這漫長的過程中對於存在有著深刻的體悟,於是疾病纏身時得以灑脫的放下一切,並且以這充滿睿智的日記豐富自己,留給女兒與後人,一種對於自我探索的美好經驗,一種不同於世俗角度的體驗。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身體的日記
作者:丹尼爾.佩奈克 (Daniel Pennac)
譯者:馬向陽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Tuesday, January 26, 2016

試讀:《男子啦啦隊》

如果說一讀完《男子啦啦隊》這本書,馬上就想要在Youtube上搜尋命志院大學Breaker男子啦啦隊演出的影片,不知道算不算是對朝井遼這一部動人的青春勵志小說發自內心最強烈的肯定與最熱情的共鳴。

身為柔道世家的男孩,儘管姊姊晴子一再的奪下比賽勝利,家人最期望的還是晴希的成績,背負著家人期待的晴希卻發現自己沒有那種天賦,無法突破現狀的痛苦讓他難以忍受,反而是因為受傷無法下場比算而在場邊替晴子加油的時刻讓他覺得充滿熱情與力量,在柔道上無法進一步突破的現狀讓他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選擇離開。

晴希一起練柔道的好友一馬選擇在同一天退社,雖然兩人相識以久,但晴希並不清楚一馬退社的原因,總之,一馬要晴希與他一起開始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運動「啦啦隊」,一個史無前例的純男子所組成的啦啦隊。

沒有基礎沒有經驗,也沒有任何足以吸引他人加入的情況下,意外的很快招集到足夠的七個人開始練習,只是除了晴希與一馬有練過柔道的運動底子之外,加入者有的弱不禁風,有的身體虛胖,大多是沒有太多運動經驗的男生,若要以嚴格的標準來評量,Breaker男子啦啦隊可算是一群烏合之眾,但一馬毫不妥協,反而替大夥定下目標,要在不久後的校慶上進行成軍後的首次演出,與命志院大學擁有悠久歷史的女子隊Dreams同時表演,這可是難度相當高的挑戰,而更令人好奇的是,為何這些人會願意主動加入啦啦隊,並且不畏艱難的投入練習?

藉由描寫隊員們之間的互動,每個人的個性逐漸顯露出來,加入啦啦隊的動機也漸漸浮現,晴希是被一馬強拉加入,一直不敢因為離開柔道社而面對家人,只能藉由啦啦隊的練習讓自己尋找另一個情緒的寄託,同樣的,在加入之前,多數隊員們對於自己缺乏信心,不敢肯定自己,甚至厭惡自我,加入啦啦隊是他們尋找自我肯定的方式,希望藉由啦啦隊的表演,讓自己得以找到自我,而這群沒有專業背景的組合究竟是否能克服外在的體力與技巧要求,與內在的自我掙扎,也成了Breaker男子啦啦隊能否順利進步的關鍵。

校慶表演不過是個開始,Dreams的教練竟然主動要求加入擔任Breaker的教練,更多的人被吸引而加入,組成的成員更加的五花八門,擁有體操基礎從中國來的小個子留學生、愛跳舞的雙胞胎、想混黑道重義氣的三人組……,所有的練習再度重頭開始,而這一次目標直接設定在全國錦標賽,Breaker要挑戰的不僅是從未曾有過的男子競技啦啦隊,也是全隊十六人每一個人心中那一座未曾能突破的高峰,自己所設下的障礙。

有人只想平安完成表演,有人想要突破極限,團體運動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組合,因為要能有好的表現,彼此之間的互信、默契可以說左右了一切,特別是競技啦啦隊的表演,有著許多高難度且帶有危險性的動作,若無法放心將自己交給夥伴又怎能大膽的全力以赴,為對方著想,為團隊著想,這些要素的培養,就靠著不斷努力練習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的汗水與淚水所堆積而來,一群沒有經驗的菜鳥組合來自四面八方,各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個性,從互不相識到可以完全相信,過程不可能有任何捷徑,唯有實際走過,經歷過,一起度過訓練的艱苦,失敗的累積,學習互相扶持、鼓勵,才能克服彼此的弱點,找出最佳的互補方式,讓最完美的表演得以呈現。

《男子啦啦隊》的故事讓我想起同為直木賞得主的三浦紫苑所寫的一部小說《強風吹拂》,十名雜牌軍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志氣挑戰日本最高難度的「箱根驛傳」接力賽,團隊合作的青春熱血總能讓人們看見自己無限的潛能,而啦啦隊這個運動,是以自己的熱情去感染他人,為所有人加油,競賽者、表演者與觀眾在表演過程中變成不分彼此的一體,所能得到的回饋更勝其他運動,也難怪作者朝井遼會稱啦啦隊表演為「發光發熱的兩分三十秒」,朝井遼再一次以青春為題,帶領讀者感受那兩分三十秒的熱力四射,那隱藏在團隊背後的真摯情誼,動人魅力。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男子啦啦隊
作者:朝井遼
譯者:連雪雅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Monday, August 24, 2015

試讀:《我,們》

082633歲的法國攝影師皮耶對於肯亞並沒有特殊的聯繫,若是不算出生後母親帶著他去與父親見面那一次,住在肯亞的父親對他而言,是一個生平只見過一次的父親,保險公司通知他60歲的父親在肯亞過世了,細節不明,於是皮耶搭上飛機,前往奈洛比處理父親的後事。

到達奈洛比時父親的遺體尚未能運到奈洛比,於是皮耶抽空踏上國家公園的土地,看著河馬、禿鷹、羚羊、獵豹在草原中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活動著,感受著野獸以一種奇異的方式與人們互動,他難過的發現人類的行為讓野獸失去了原有的本性,其實,他所不知道的遠超過如此,當皮耶離開草原之後,經歷過一切的「我們」娓娓道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故事,「我們」就是曾經生存在這塊黑色大陸一角,看似無足輕重,卻與這塊土地緊緊相繫的一群人。

十九世紀初,這塊土地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開始建造鐵路,人們忍受著惡劣環境,沿著丘陵與沙漠,在無垠的蒼涼黃土中投入建設,鐵路的建設侵犯了居住於此的動物,許多人在夜晚無聲無息的被獅子叼走,更多的意外在此日復一日的發生,而日子一天天過去之後,這些無名英雄終究從人們的記憶裡逐漸淡去,直到消失,遺忘。

一開始皮耶對於如何處理父親的遺體並沒有想法,隨著他深入這個國度,隨著亡靈描述的過去,訴說著這塊土地從殖民時期一路而來的經歷,人們艱苦的生活著,外來的勢力將此處視為低價工廠,利用鐵路源源不絕的輸出,商人來了,政客來了,而沒有政府的保護之下,人民被剝削,土地被掠奪,這塊土地上的亡靈低吟著,卻無力改變現況,直到某些人開始覺醒,經過血淚抗爭的時代,直到世界逐漸改變。

隨著皮耶的旅程,隨著亡靈的低語,皮耶逐漸了解父親為何在當年踏上最貧瘠的土地後,不回頭的在此地落地生根,並且受到當地人們的愛戴,以一個白人的身分,這漫長的歲月並不容易,而肯亞從殖民到抗爭到獨立,又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在冷酷的土地上,就是有著堅毅與熱情的人們,不斷用充滿溫度的雙手擁抱世界,那強大的力量不僅撼動人心,並且能改變一切。

肯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卻遲至1964年才獨立,或許我們對它並不熟悉,但透過這一趟旅程,史岱凡.奧德紀藉由生生世世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觀點,帶著讀者來重新審視這個殘酷的過去,《我,們》雖然是皮耶與父親最私密的旅程,卻也是屬於人類的一段奇妙經歷,不分種族,不分膚色,是你我一起同步走過的記憶。

一路走過,皮耶理解了父親的想法與堅持,重新串起了那失去多年的聯繫,也找到了最適合父親的歸宿,回歸這片孕育人們,生養萬物的土地。同時間,也重整了自己的方向,送走父親之後,在開往大海的火車上,奔馳在許多人前仆後繼為這條鐵路奉獻的軌跡中,不禁令人重新思考,我們與這片土地之間,無法割捨的關係該如何一步步走下去。

《我,們》雖然談的是皮耶與父親的旅程,踏上的是肯亞的黃土地,卻像是跨越了籓籬,面對全人類共有的成長,悲苦與喜樂,回首來處,生生不息。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我,們
作者:史岱凡.奧德紀 Stéphane Audeguy
譯者:嚴慧瑩


閱讀全文>>>

Tuesday, April 21, 2015

試讀:《夕霧花園》

夕霧花園一直以來心底總是排斥抗拒著閱讀描寫戰爭的小說,因為即使只是透過文字的描述,戰爭所造成的傷害仍舊會令人時刻揪著一顆心,已經逝去的人們往往帶著傷痕與痛楚,難過與遺憾離開,而僥倖存活下來的人呢,又何嘗不是被另一種苦痛所包圍,難以忘懷的惡夢,獨自倖存的罪惡,無法彌補的過去,都會在每一個時刻,在不經意的瞬間,襲擊著渴望遺忘的內心,那種情感的衝擊即使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仍然令人難以承受,在未曾開始閱讀之前,對於描寫二戰期間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夕霧花園》有著沈重的畏懼,而在閱讀之後才赫然發覺,儘管戰爭對人們冰冷殘酷,但唯一能讓我們從那些苦痛仇恨中脫離的,唯有找到讓自己能面對的,對於記憶的處理方式。

二戰期間雲林與姊姊雲紅被佔領馬來亞的日軍拘留在不知名的拘留營中,憑著兩人曾經到過日本的記憶,想像著未來要建造屬於自己的日式園林,靠著這樣微薄的一線希望支持兩人在虐待與凌辱之下苟延殘喘的求生,然而日軍投降時卻只有雲林獨自一人逃出,所有的人被就地活埋,無一倖免,雲林窮盡心力,卻再也尋不回營地的地點,放不過她的只有愧對雲紅的記憶。

雲林自以為拋開了傷痛,但其實記憶揮之不去,她努力成為對抗馬共的法官,其實是想藉此尋找當年被拘留的營地,迎回雲紅,在一切希望破滅之後,雲林找上曾經是日本天皇的園林師,卻離鄉背井在馬國常住,建造著自己的夕霧花園的中村有朋替雲紅打造花園,有朋拒絕了她,卻也接受了她,答應教導她造園技巧讓她自己完成心願。

面對與戰爭中傷害自己與雲紅的敵人同樣來自日本的有朋,一開始雲林內心充滿矛盾,但在有朋的引導下,學習造園的過程中逐漸找到心靈的平靜,整理花園、學習弓道讓她漸漸定心下來,雖然戰火尚未平息,馬共依舊潛伏著伺機而動,但雲林在景園之中逐漸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致,日本園林善於透過借景創造出遠較於實際更寬廣,更深遠,更無遠弗屆的景色,於是天空、雲彩、輕風、薄霧、遠山近景,無一不為夕霧花園所擁有,也成為兩人之間不需言語的交流。

《夕霧花園》的故事從雲林離開花園多年之後再度回來展開,雲林因為不知名原因恐怕逐漸失去記憶,於是她辭去法官的工作,回來面對她所希望遺忘的一切,這一趟回憶之旅恢復的不僅是花園以往的優雅美麗,也是雲林不願面對的記憶,小說帶著讀者回憶發生在有朋與雲林間的故事,情景如詩畫一般動人,那是一種恬靜沈醉的憂傷,卻也是一種不易得到的安寧與平和。

記憶能帶給人們歡笑,卻也無可避免的能帶給人悲傷,於是人們各有面對記憶的方式,有的深藏心底,有的選擇遺忘,有人面對,有人逃避,在不同的時間點也有著不一樣的選擇,人們打造心裡所期望的世界,替自己築成密密的保護網,雲林選擇遺忘過去,卻不知過去從來不曾真正消失,直到她重返夕霧,直到她真正重新經歷這段人生,一切才真正得到解脫。

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有太多記憶可以書寫,《夕霧花園》在作者陳團英筆下卻如同一座精緻的庭園般,去蕪存菁,僅僅留下最值得的部分讓讀者品味,原本不喜的殘酷戰爭雖然無法避免,卻在細數雲林生平的筆觸之下,成了一場人生中無法避免的過去,像是花園中必經的小徑,千迴百轉,柳暗花明,戰亂的背景成了讓雲林一生燦爛不可或缺的原因,而最終這一遭走來,終能了無遺憾。

《夕霧花園》入圍曼布克獎決選,並榮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及蘇格蘭沃爾特.斯哥特歷史小說獎,文字一如書中景色,優雅淒美而具有幾分神祕,帶著美麗又令人感傷,書寫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飄搖不定的靈魂,令人屏息讚嘆。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夕霧花園
作者:陳團英 (Twan Eng Tan)
譯者:莊安祺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Saturday, January 04, 2014

試讀:《一秒之後》

一秒之後《一秒之後》是一本小說,也可能是一段真實的故事,但看人類如何看待書中所描述的情節,若我們願意把它當一回事,或許就永遠不需面對這樣的情況,若是毫不在意,這駭人的情況總有一天將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美國卡崔娜颶風帶來的滿目瘡痍、台灣的921大地震撼動全省、日本311地震引起的核電失控,這些事件發生後人們總會把原因歸為大自然的驚人力量,人類畢竟太渺小,無法與自然力量抗衡,當天災發生時只能逆來順受,但我們是否曾經想像過,若是有某種災害是由人類自己所造成,而所帶來的損傷遠過這些天災,這樣的景況你能想像嗎?

就在小女兒珍妮佛十二歲生日當天,突然之間正在交談的手機斷線,電力供應也停止了,原以為是一時的斷電,但遠方公路上的車輛全都停了下來,平時頻繁經過天空的客機也消失無蹤,應該轟隆經過的火車也不見蹤影,廣播安靜無聲,各種跡象都顯示這不僅止是停電那麼單純,擁有軍事背景的約翰直覺情況有異,難道是發生了EMP電磁脈衝攻擊?

對於電磁脈衝攻擊現象,有些人或許聽過,因為某種爆炸引起電磁效應,造成某些設備諸如電力相關設備的損壞,但一般人可能從未深入思考過遭受電磁脈衝攻擊後的情況會是如何?把《一秒之後》當成一個描述小鎮在遭遇攻擊後的真實情況的紀錄一點也不為過,現在的世界大部分都已離開戰爭很久,我們對於戰爭的認識僅剩下最粗淺的印象,坐在電腦前操控戰局?僅有少數人受到傷害?讀過《一秒之後》才會發覺,人類發展科技武器造成的損害並不僅止是槍砲彈藥傷人那樣的可怕,根本就是將人類文明倒退無數年,並且讓人性回到最原始,為求生存下來而毫不遮掩,展現出最赤裸裸的一面。

電磁脈衝攻擊影響了所有電子產品,不僅只有前面提到的電器、廣播、汽車、飛機等無法運作的影響,當冰箱無法保存食物,當沒有工具機幫忙耕種,沒有交通工具提供運輸,藥品無法保存與製造,醫師少了醫療器材,人類的生活環境就此改變,而影響更大的是資訊的斷絕,沒有任何資訊代表著救援遙遙無期,沒有希望,這樣的困境是一週,一個月還是一年?無人可以得知,小鎮人們的生活就此回到從前,沒有補給,沒有支援,一切只能靠自己,人類的文明就如同瞬間倒退了數百年,而真正的悲劇才剛開始上演呢。

在《一秒之後》的故事裡,約翰憑著對電磁脈衝攻擊的知識,將小鎮居民組織起來,小鎮醫生也憑著經驗,對許多即將發生的危險提出警告,儘管在這樣的小心翼翼之下,小鎮仍舊遭到了無法想像的遭遇,但當我們一邊讀著小說一邊思考,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並沒有加以渲染,傳染病、饑荒、寒冬以及遭受相同命運的人類帶來的洗劫,都是小鎮居民難以對抗的敵人,特別是當人類遭逢生死關頭之時,那種為求活下去而不顧一切豁出去的行動,更是駭人聽聞的令人心驚。

《一秒之後》的描述直接而不拖泥帶水,也沒有掩飾人類自己製造的罪行產生的後果,小說中雖然有著許多擁有高尚靈魂的人物,在最惡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作為一個人的尊嚴與情操,但嚴峻的環境與變化,也考驗著人類的自私與道德,但願當權者能從《一秒之後》這樣的悲劇中警惕自我,切莫讓此等人間悲劇發生,而一般人也能從此得到教訓,避免這樣的事實發生,否則這短短地一秒之後,將會讓人類多年努力所累積下來的文明成果,瞬間冰消瓦解,無從補救。

出版社:貓頭鷹
書名:一秒之後
作者:福岑(William R. Forstchen)
譯者:符瑶

博客來網址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