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島嶼的餐桌》
一收到《島嶼的餐桌》徵求分享活動的訊息,身為五年級前段班的我立即被肉豉仔、焢筍乾、白菜滷….這些尋常滋味所誘惑,不過身為「老外」一族,要我端出什麼家常小菜來一篇餐桌上的分享鐵定是沒希望的,於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跳過報名,直接買了一本書回家,慰藉一下記憶中那許多消逝已久的滋味。
這一本《島嶼的餐桌》有著一個副標: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一頁一頁展讀下來,思緒一下就被拉回到了多年前的記憶,當年好像鮮少有「職業婦女」,相夫教子似乎是大多數女性的主要工作,於是不管是阿嬤、外婆、媽媽,每個女人都在廚房裡練就了一身好功夫,書裡的每一道美味,或許在台灣這個小島上有著南北口味的差異,但大體而言,自己家裡廚房裡幾乎與書裡有著一模一樣的故事,肉豉仔、筍乾、蕹菜湯,也是當年家裡餐桌上經常出現的食物,而在那個沒有什麼零食的時代,剛出爐的油粕仔絕對是小孩們不怕熱就往嘴裡塞的美味,這樣一邊閱讀一邊回憶的過程,彷彿看到三十多年前的自己,那麼的貼近回憶。
記憶中家裡小小的廚房中,卻有著一口大大的紅磚大灶,無論是烹飪、燒水,就靠著這一口灶,一邊堆放著許多的薪材,就是大灶的燃料。每當逢年過節時,看著熊熊的爐火猛烈的燃燒著,諸多美味就像變魔術般的一一出現,沒有雪白亮晶晶的廚房,沒有種種現代化的廚具設備,但是絲毫不減食物的美味,閃爍的火光映照在廚房中忙碌的母親身影上,就是我最難忘的回憶。
以前的年節,粽子、潤餅、湯圓,絕對不會是從市場買現成的回來,或許當年的經濟並不是那麼的充裕, 市面上的現成品也不多,因此一切都以自製為主,無論是多麼繁複的製作過程,阿嬤和媽媽總是不厭其煩的提早幾天就開始準備材料,還記得製作湯圓時,從糯米開始,慢慢磨成漿,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慢慢來,小孩子最興奮的是當糯米漿裝到布袋裡,再找張長板凳來,綁上繩子壓上重物讓多餘的水分排出,好奇又調皮的小孩沒事就會去壓它、揉它,似乎以為這樣就能加速排除水分的過程,之後無論是將糯米染色或是搓湯圓的過程,都會讓我們玩得不亦樂乎,至於吃湯圓這件事反而是其次了,這種「參與感」所帶來的樂趣,恐怕不是現代任何DIY活動所能比較的。
《島嶼的餐桌》就以這36種不同的回憶貫穿全書,從開始介紹的傳統美味,隨著時間的流逝,可樂餅、咖哩、義大利麵也逐漸上桌,從這裡我們似乎也看到了時代的脈動,確實,我們的飲食內容不斷在改變中,這個時代應該沒有人家裡會端出一碗白色的豬油,在炒菜之前先挖下那麼一湯匙下鍋,但是,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我們又怎能忘記那曾經經歷過的歲月,那香噴噴豬油拌飯的美味,早已留在記憶中的某處,在飢腸轆轆的某個時候,那回憶的味道就會忽然想起。
幾年前母親因為生病,漸漸的無力再拿起鍋鏟,變出一桌讓一家大小垂涎三尺的美味,就連過年圍爐也都改成外食,雖然美味不復,但記憶中的滋味一輩子也不會消失,而不再下廚的母親,仍然會在每一次全家在一起時,忙碌的張羅著買來的食物,招呼著大家吃飯,食物的滋味或許改變了,母親的愛心卻和多年前一樣,依舊忙碌的照顧著每個人的味蕾。
6 comments :
很懷念老媽以前包粽子的樣子
那不只是媽媽的味道
還是家人聚在一起歡樂的時刻
媽媽的手藝是記憶中的終極美味^^
我先生也最懷念婆婆的拿手好菜
雖然婆婆不在了...
但常常看到先生在延平北路的潤餅攤裏
尋找媽媽的味道哩^^
to Luna & Sarana: 從小吃到大的味道總是最令人懷念,大家都有一樣的感覺啊。
剛剛打了一堆....被我自己刪掉了,待會再回來....
回來了,把嘔的心情散掉了....
記得之前那留言是說,這本書是個引子,引出大家溫暖的兒時記憶.....之前說得比較有感情.....
在國外,有時只要有某些情景或某些類似的味道就會引發思鄉,所以不能在國外讀這本書...
to 不漲: 望梅止渴有時候還蠻有用的。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