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2, 2009

閱讀:《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北國風情」的Yolanda繼上一本《沒有資優班 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之後,又再次以敏銳的觀察、流暢的文筆,加上同時身為作者與父母的角色出發,忠實的呈現出Yolanda對於芬蘭教育的省思,特別是在離開芬蘭回到台灣,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對於教育制度的差異想必有著最深刻的體驗,這「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果真值得為人父母細心咀嚼一番。

個人覺得教育制度的形成,其實與民族性息息相關,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我們的民族性就是「愛拼才會贏」,所以台灣可以創造出許多經濟奇蹟,只是背後付出的代價相對驚人。「出人頭地」在傳統的標準或許就是功課好,成績好,順利的升學,考上好學校,有個好職業,當然啦,如同書裡提到,東方人的標準(不只台灣喔,連日本也是)好職業就是醫師、律師這一類的,這樣的標準已經根深蒂固在我們的腦海中,想要有不同的結果真的需要思想的突破才有機會。

怎麼說是思想的突破呢,現階段社會的標準如此,當我們試著以不同的價值觀去教育孩子,他未來所要面對的可能是比較不被主流社會價值接受的後果,如果沒有真正認清自己存在的價值,自己真正的興趣,一旦遭遇社會價值觀的挑戰,恐怕會有不戰而走,落荒而逃的窘境,到時候再來抱怨走錯路就太遲了,所以有勇氣勇於突破既有道路的家長與孩子,真的是值得我們敬佩。

其實我感覺這些年以來,台灣的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芬蘭經驗裡的許多教育方式也多少見到在台灣校園裡出現,也有許多盡心盡力奉獻的好老師,缺少的或許是制度上的配合,例如教育預算的不足,經費的分配,缺少的是主事者的長遠眼光,例如好大喜功重點放在表面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還有許多進步空間,有待整個社會一起來努力。但往好的方向看,我也聽到過某些學校考試不公佈成績不公佈排名的作法,讓孩子不再以「成績」為終極目標,這樣的教育精神值得鼓勵。

我們比較缺少的或許是書中第三部份提到的「全方位的學習」,還記得自己唸書的年代,許多音樂、美勞相關課程往往會被挪作它用(當然是升學考量),而有機會接觸到的「工藝」課程,往往也僅只是學習到皮毛,交完作業了事,真正學習到了一項技能嗎?看到芬蘭學生的工藝課程紮實的內容,看到八年級的學生依照自己興趣,自己接洽聯絡去特定地點「實習」兩週,不僅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也讓自己對自己的興趣可以有進一步的了解,真是令人羨慕。(我家姊姊的志願是當「魔法師」,我常頭痛這要去哪裡才找得到實習的機會啊!)

現在的教育在這方面或許也已經有了不少改善,不過就我的觀察,部份還是有些特殊原因,例如聽過某某學校的樂團,可能是為了維持傳統榮譽,利用課餘時間施以魔鬼般的訓練,就是為了上台表演,週六練習只要一次不到下次就沒機會上台作為懲罰,這樣到底是為了興趣學習,還是為了學校、家長的榮耀而參加?這就是我們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吧,小孩可能喜歡音樂,喜歡大家一起練習的參與感與向心力,以興趣作為動力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如果有了外來的強制力,這樣的學習(練習)原意是不是被扭曲了?


書裡還有一個議題是關於「公平」的討論,這有點像是之前在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這本書裡提到的「馬太效應」,因為資源分配的關係,強者更強,弱者越弱,造成一種資源無法公平分配的現象,就我自己的了解,除了對前段的學生之外,其實學校對後段的學生在資源也有比例上較為充裕的分配,所以少的是程度中段的學生,不過這又是一個大議題,有空再聊。

這本書沒有告訴父母什麼答案,只是忠實地呈現芬蘭教育的事實與現狀,未來的全球化世界,孩子們的眼光該放在哪裡,身為父母師長責無旁貸應該要引導他們,提供我們的經驗與智慧,讓他們懂得自己獨立思考,找到人生的方向,或許讀一讀《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能帶給我們許多的啟發與想法。

最後,說到「第一名」,讓我想到幾年前商周的一篇報導「第十名狀元」,還沒有讀過的父母不妨去讀看看,思考一下,一昧的追求成績,追求第一是不是真的對小孩有好處,或許換個角度來思考,許多事情就能豁然開朗。

1 comment :

讀書人 said...

好書值得推薦!!!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熱門文章